全站搜索
注册 登录 授权
地  址:
电  话:
邮  箱:
文章正文
2023年2月美术史新书佳作合集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9-24

  欧陆注册

2023年2月美术史新书佳作合集

  本月新书书单甄选了近期出版的美术史中文新书,内容涉及西方艺术、中国文物、书画鉴藏,以及美术评论、当代艺术、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

  从中国古代艺术到西方现代艺术,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这里与心仪的“佳作”相遇。

  《多胞胎书画的物证鉴定》通过收集了近些年来鉴定书画真伪的大数据,敏锐地发现了多胞胎书画作伪的突出现象,并针对性地开展了专题科研,是这项科研成果的总结汇集及物证鉴定的实战应用。本书借鉴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科研合作的思路经验,使用现代的鉴定仪器设备,对书画物证进行显微检测、荧光检测、紫外光检测和红外光检测等物证无损检测检验。以光学方式将书画作品表面形态和光谱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并保存为数码影像。这些数码影像数据不仅可以为博物馆、科研人员在实施书画保存、修复与鉴定等工作活动中提供客观数据和专业依据,为学术科研提供了相对具体的资料和参考样本。

  本书是关于瓦尔堡的译作。阿比•瓦尔堡是20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其作品主要是1933年出版的《文集》,但这个《文集》流传甚少。直到20世纪末,西方出现瓦尔堡复兴,其作品再次受到关注,《文集》才被翻译成英文。英文版《文集》体量巨大,本书去粗取精,收录瓦尔堡著作中较有价值、较为重要的学术成果,同时收录了一些英文版《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

  《AKADEMIE X:LESSONS IN ART + LIFE》由全球顶尖级艺术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出品,《无墙的学院 :36位世界顶级艺术家的艺术和生活课》历经近两年翻译、校对,设计与制作,最终出版。本书由36位传奇艺术教师组成,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艺术家或评论家,带你深度了解世界顶级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及其背后的艺术课程思考,领悟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AKADEMIE X与国际顶级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包括美国的加州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和巴德学院,欧洲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和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导师会根据其个人的风格进行指导和说明,立足其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传道授业或布置作业。导师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实例启发学生们艺术创造力,书中艺术家们呈现的资料清单可以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激励性的指导。书中的每一位 导师 都推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旨在激励、启发和刺激有抱负的青年艺术家。这些课程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的组合:技术建议、作业、避免创作误区的提示、仔细观察的原则、关于日常艺术实践的建议、职业指针和个人轶事。综合来看,这些课程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翔实的艺术家思考、观察和生活的工具。

  本书不仅是一部当代艺术家创作思考的教科书,同时,还将全球最好的艺术家们的生活哲学和技术全面展示,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第一手启示。即:提供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如何像艺术家一样观看,并提供像艺术家一样生存的“工具箱”。

  本书由辽宁省博物馆专家学者根据“多彩的图像 —— 浮世绘艺术展”展览内容编撰而成。书中收录展览所陈列的全部文物170余件(套),400余幅。

  全书结构与展览基本一致,作为展览的“导读本”,其呈现的内容却比展览本身还要丰富的多。全书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浮世之绘”,即讲述浮世绘是什么,以及浮世绘是如何制成的。从“源”“流”“技”三方面详细阐述浮世绘的兴起、浮世绘的发展、浮世绘的制作工序。为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浮世绘的制作工序,作者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描绘浮世绘制作过程的版画,并为版画中的全部细节配以说明文字。想必很多读者无法想象,浮世绘竟是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

  这些精美绝伦的浮世绘作品,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多彩的图像 ——浮世绘艺术展”上悉数亮相。该展览集中了日本浅井收藏,中国李可染画院、湖北省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的170余件(套)馆藏级文物,包括创作于日本江户和明治时期的浮世绘原版作品,以及中国明清刊刻版古籍、日本江户时期“和刻本”古籍、中国明清时期“洋风姑苏版”版画等,它们中的多部文物堪称传世孤品。

  《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著,该书通过十篇关于宋元明清佛画研究的论文,探讨了该时期佛画不同于晋唐佛画之特点、意涵及价值。作者立足于唐宋佛画转型的基础,一方面注重该时期卷轴画、壁画、版画等不同材质佛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启发,另一方面注重该时期画家、受画人(或功德主)佛教信仰的形态、方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对佛教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晋唐,对宋元明清的佛教美术,尤其是佛教卷轴画的研究较少,该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宋元明清的佛画主要包括卷轴画、壁画及版画等。佛教卷轴画指绘制在绢、纸上,被装裱为卷、轴等形式的佛教题材的绘画;佛教壁画主要包括佛寺壁画、石窟壁画;佛教版画则主要被用作为佛经的插图。上述三类佛画中,以佛教卷轴画最具代表性,最具创造力的佛画主要出现在卷轴画领域,如宋李公麟、梁楷、刘松年、马远,元赵孟頫、王振鹏、朱玉,明戴进、吴伟、丁云鹏、吴彬、陈洪绶、崔子忠,清石涛、丁观鹏、金农、罗聘等,均为擅长佛教卷轴画的高手。上述画家中,据其身份可分为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两类。北宋中后期以来,文人佛画的兴起是尤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不仅使佛画在风格形式、审美意趣、功能意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而且也对职业佛画影响深远。

  祭坛画是一种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宗教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最具典型意义,如《最后的审判》和《根特祭坛画》都是著名的艺术经典,比如后者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本书是第一本对文艺复兴的祭坛画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是艺术史中的重要文献,其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人们发现并重视。

  本书是潘诺夫斯基晚期艺术史研究的代表作,也是其讲座风格的研究方法的典型体现。在众多艺术家中,提香是潘诺夫斯基最喜爱的一位艺术家,也是其倾注精力最多的艺术家之一。从1963年至其1968年去世,有关提香的研究更是构成潘诺夫斯基的一个核心关注点,而这一研究最终集中体现在《潘诺夫斯基论提香》这部著作中。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重建潘诺夫斯基的具体研究方法。

  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为艺术作品呈现和表达意义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尝试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他们的作品不再聚焦于对个人娴熟技法的炫耀,而是更加关注时间、空间、人和物,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更加关注艺术家自身的感觉的逻辑。本书以尚扬、陈丹青、刘小东、丁乙等当代著名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与思考,深刻揭示当代艺术内部的逻辑和张力。

  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还是对现实的逃避?艺术是对自我的呈现,还是对自我的救赎?面对当下人的迷惘,当代艺术家用作品呈现自己眼中的世界;面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学者汪民安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他用絮语式的诉说与当代艺术进行对话, 这也是他与自己的对话:“我愿意面对一幅画,也发明这幅画,在发明这幅画的同时,也发明自己,发明自己随心所欲的随笔。”

  “总之,没有什么事情令人刻骨铭心。一些微末的愿望,小小的满足,对琐事的关注,力比多对日常事物的投入,对瞬间状态的全神贯注——所有这些,都在咀嚼,甚至是在品尝着,生活的庸碌。”

  “如果你想要知道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1962至1987年来波普巨星安迪·沃霍尔接受的37次访谈。他以波普艺术教皇之姿,谈论名声、谈论艺术、谈论电影与超级明星、谈论波普与现代神话、以及谈论他自己——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崭露头角的岁月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这是关于安迪·沃霍尔的第一本访谈集,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1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明代中叶,江南地区出现了以苏州为中心,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是吴门绘画崛起的关键人物。他一生未仕而以画著称。在他生前,画名便远播南北。吴宽称他“身处乎一邑,名扬乎两都”,王鏊称他“近自京师,远至闽、浙、川、广,无不购求其迹,以为珍玩”。

  就画风而言,与其师长杜琼、刘珏等前贤相比,沈周绘画的个人特色突出,在主题、风格等方面对吴门绘画传统进行了诸多开拓。他于园林图、别号图、纪游图、实景山水等吴门特色画题上做了诸多实践与探索。在发展出细笔、粗笔两种典型风貌后,仍不断推进笔墨、风格的实验与创新,更涉足青绿山水、花鸟画、蔬果画等师长们较少涉足的领域,使原本小众而具吴门地方特色的绘画风格、样式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沈周的影响力,吴门绘画的趣味逐渐被全国各地接受,受众日益扩展,逐渐突破了吴门的地域限制,部分扭转了元末文人画风自明初以来所处的边缘位置。诸多现代学者对其人其艺进行多方面的挖掘与阐释。无论是对沈周家世、生平、交游、画风渊源、绘画分期、后世影响等的梳理,还是对其绘画中某一类型、题材、图式或具体作品的个案研究与真伪考辨的研究,都成果颇丰。本书从画家与受众这一崭新而独特的视角展开论述,深入研究沈周绘画背后的重要鉴藏群体——两京文官及其对沈周绘画的影响,也揭示了吴门绘画的趣味是如何为文官接受并逐渐传播至全国,从而取代浙派与院体绘画的。

  此书是在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 A 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

  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 峰,成为唯 一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作者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极富激情,融广博的学识和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于一体,并穿插其多年亲身经历的艺术鉴藏与美术史界的交往故事,知识量与信息量巨大。本书论题开放而耐人寻味,对绘画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思考,也必将引发学界讨论。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作为同类研究中的首部作品,《图写真形》是对分散在整部《道藏》里的诸多道教图像的一次综合性考察,包括绘画、图形、绘图和版画等不同媒介。不独是书中的海量资料令人瞩目,作者梳理视觉材料时所展现的敏锐分辨力使得本书更为可贵。本书为道教图像研究新领域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一部有关道教图像的性质及其运用的必读作品。

  黄士珊的著作是一部极具价值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值得大力推荐,它将引起人们对庞大的道教视觉资料库的注意。

  《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专辑》既适合对阅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读者,又适合专业人士精研精读!为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立轴山水画的独特旨趣与精神追求,以下节选《江山如画》中收录辽博专家精心撰写的“专题”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江山如画》专辑第一部分“图版”以罕见高品质高清复刻了近百件辽博馆藏精品立轴山水画,整体展示与局部细节并重——每幅作品除全轴展示外,附作品精准尺寸,更配有高清局部大图。更为重要的是,专辑所有作品颜色均由辽博专家亲自指导调色,几乎一比一还原古画色彩!所有放大细节,均由辽博资深专家精心挑选,兼具超高的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专辑第二部分“释文”,即辽博专家为每一件立轴撰写的说明文字。之所以将其与“图版”分列,旨在为读者“观画”的一刻“留白”——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在赏画时,不受外界干扰,葆有独一无二的真实观感。

  翻开释文,读者可以看到关于古画及其作者的重要信息,题诗、落款、钤印、绘画风格等,均有详细解析。专辑第三部分为“专题”,即辽博专家对重点展品的出土经过、细节及展览内涵进行的深刻解读。从中可以看出,专家作为日复一日陪伴在古画身边的研究者,在历史与绘画面前,也同样心潮澎湃!其精微的描述与刻画,处处体现着情感与妙悟。

  本书为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的同名图录,书中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庋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共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8 家文博机构的相关宋元珍品。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 、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如何理解这种艺术风格”“这还算是艺术吗”等诸多问题。

  700幅精美图片,500个内容标题,轻松厘清30000年西方艺术脉络;由视觉到观念,全面理解人类文明进程。

  本书以整个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对西方美术史及重要的美术理论文献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简明介绍了不同时代西方美术史著述概况及其作者的生平和艺术思想等内容,进而选译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相关文献,按照时代分为7个部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借此,读者既可以了解西方美术史理论演变的轨迹,领略大师们思想的光辉,又可以按图索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

  这部基于英国国家美术馆所藏绘画精品的艺术图鉴,依次选取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绘画名家及其杰作,相对完整地体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收藏面貌,较为翔实地梳理了欧洲自中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的艺术脉络。

  英国国家美术馆,在建馆近200年的历史中,所藏欧洲一地的绘画作品之精良,堪称世界之最。这些绘画作品,跨越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等不同时期,艺术风格多样,表现内容丰富。对这样一座美术馆进行全面的认知,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神话、历史以及自我的发展过程,也能明晰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知识,作者以艺术史家的视角为读者剖析传世的经典画作,讲述艺术家的生平往事,可以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书中选取的画作皆是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思想皆值得后人仔细揣摩,这次集中展示也一定会让学画的读者受益匪浅。在全球仍被疫情笼罩的当下,本书的呈现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尤其珍贵,借助这样一次凝视可以储备丰厚的知识,从而对艺术生出更多的向往。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约1380至1580年间,欧洲北部的艺术创新与同时代的意大利旗鼓相当。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注重与古代的重新对话不同,北方文艺复兴更加重视对个人和自然界的探寻。在这种人文氛围下,扬·凡·艾克、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小汉斯·荷尔拜因等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更新了油画绘制和版画制作的技术,创作了艺术史上最精致的一批艺术作品。这也是一个政治、宗教和社会动荡的时期,艺术的赞助体系、生产机制、艺术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转变。

  北方文艺复兴延续了两个世纪,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奠定了接下来几个世纪艺术繁荣的基础。本书作者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清晰地梳理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变革。本书以艺术作品为分析重点,探讨的艺术门类除了壁毯、祭坛画和手抄本艺术,还涉及教堂、宫殿和市民建筑。作者讨论了全欧洲北部(不仅包括德国、法国和低地诸国,还包括英国和奥地利)艺术的概况、发展、功能,以及这些艺术的受众如何体验艺术。他还探究了新教改革运动、发现美洲大陆等主要文化事件与历史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如何拓宽人们的智识眼界和宗教视野。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读梵高与弟弟的信件,“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回到纽约的公寓后,六个月内四易其稿完成本书。

  完成《渴望生活:梵高传》后的三年间,因梵高当时在世人心中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关于他的故事被美国17家出版社一一拒绝,直到1934年初版。此后畅销不衰,至今全球已发行160余种不同版本,售出数千万册。

  本书系法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艾黎·福尔的代表作之一,是至为重要的塞尚研究著作。

  《保罗·塞尚(I)》发表于1910年,这篇长文夹叙夹议,既生动地讲述了塞尚的生平,又精准地剖析了塞尚的作品。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此文中揭示了塞尚艺术生涯的几大核心议题,比如塞尚“取自主题”创作方式、塞尚对“层次”的执着、塞尚对“色彩”和“形式”的思考。而这些议题也是塞尚从其早期的古典主义研究到后来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探索这些转变历程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现代艺术史的走向;《保罗·塞尚(II)》发表于1911年,与第一篇有些异曲同工,但也提供了诸多新观点;《再谈塞尚》发表于1920年,在此文中,作者主要对比分析了塞尚和雷诺阿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并再次阐述了塞尚之于艺术史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收录了130余幅塞尚和其他艺术家的高清画作,便于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塞尚其人其作的魅力。

  新疆石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聚居于我国新疆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艺术成果。

  《新疆石窟艺术》是常书鸿先生以其亲身考察新疆石窟的经历,结合数十年对石窟艺术的研究,所写成的一本介绍新疆地区各处重要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通识型读本。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石窟艺术创始和发展过程中演变的情况,并了解中国人民如何在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因素,从而丰富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美术史中的中西交流,主要注重其中之图像即视觉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本书分为三个主题,其一是什么是异域?作者通过对卷轴画、钱币等物质性材料上的异域图像,试图解答当时民众眼中的异域形象。

  其二是新选择的出现。异域图像的传入,自然刺激了本土的艺术家,并成为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其三是图像的全球流动。

  图像的不断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这一变化首先体现于本土图像的变化之中。本书从全球视角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美术史的视角。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清代帖学、碑学的交替与金石学在广东的发展。作者对广东书坛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提出十八世纪在中国兴起碑学书风及金石学,与帖学支持者抗衡,表面上是书风剧变,实际却是上述一系列因素诱发的结果。

  第二部分是法帖版本学。对法帖版本的考述应属中国传统的学问,但近来随着书法逐渐退去其实用价值,对法帖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式微,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对弗利尔美术馆所藏《淳化阁帖》以及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等法帖作了细致的考证和论述。

  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历代名人法帖为主。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等等,均为明代著名的法帖。但书法家或文人在刊刻法帖的过程中,实际上蕴含着个人之不同的艺术理想,而借助法帖,我们可对明代书坛中活跃的艺术家或文人作进一步的理解,这对我们理解明代书法史意义重大。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首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 ,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本书是关于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史读物。作为文艺复兴后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不仅吸引了同时代的艺术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本书对伦勃朗的作品和艺术道路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解读,呈现了伦勃朗“明暗法”之下更丰富的情绪。

  通过分析伦勃朗最著名的绘画和版画作品,克拉克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是如何通过回忆和联想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的,也解释了伦勃朗如何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而改变自身绘画风格。

  同时,克拉克也将带领读者以富有想象力的眼光看待艺术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艺术家的经验。

  想要理解实验艺术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解读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就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观者与创作者的关系,了解其独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

  本书围绕八个不同的主题,以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结合大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当今世界艺术创作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希望帮助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艺术爱好者找到把握实验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21世纪的高技派建筑,从帕拉第奥到扎哈·哈迪德,本书选取了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人物和概念,以新颖的视角、犀利的笔锋和诙谐的口吻,将这些建筑界耳熟能详又极富争议的内容一一呈现给大众。

  其中既有历史、人文和哲学的经典内容,也有科技和遗产等时下建筑领域关注的热点。乔纳森·格兰西笔下的建筑飞跃星河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得以窥见伟大建筑的另一面。

  在个人叙述与历史研究交织之下,肯普用生动的文字讲述了他在达·芬奇研究过程中,与艺术世界内外各种势力的机遇,包括形形的学者、收藏家与策展人,油滑的拍卖行与经销商,伪历史学家与幻想家……每一回惊心动魄的作品鉴定、每一场惊艳世人的亮相展示,都是各方博弈、妥协与成就的结果。

  肯普在书中分享了他是如何应对“达·芬奇狂热分子”的,如何小心翼翼地游走在既得利益者间,又如何面对源源不断出现的伪作,等等。尤为精彩的是,书中别讲述了关于达·芬奇的两项发现——《美丽公主》与《救世主》,肯普在对作者归属的判定以及对作品的修复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在半个世纪间,肯普平均一周要鉴别两幅以上的号称归属为达·芬奇的作品,从这些宝贵的经历中,我们得以了解画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2年,普利兹克大奖终于迎来了首位非洲建筑师。他使用本土材料,化解极端气候,并告诉全世界人“非洲也有当代建筑!” 有人质疑:非洲建筑真的能当代吗?到底什么建筑才算当代?能不能把一座伦敦的当代大楼直接移植到刚果的小村子?

  回答这些,我们急需一本这样的当代建筑史:为突破西方中心视角,两位权威编者集合全球不同地区20多位理论学者的多元立场;为排除复杂建筑术语的障碍,本书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说明白“解构主义”“新陈代谢派”等当代流行的命题;为展开全球视野,本书逐个解剖在6大洲20多个国家,建筑如何解决各自在当下面临的历史困境与社会机遇。

  100多个经典建筑解读,200多幅随文细部插图,邀请你一同踏进不仅西方,还有非洲村落、伊朗小城、前苏联政府、印度贫民窟……这些西方之外,不再遥远和陌生的版图。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摄影人便开始了对中国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顾与梳理,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勾勒中国当代摄影图景。

  10个主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

  13篇个案研究,既有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现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本书是关于明代苏州文人沈周的诗画艺术与交游往事的著作。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声名显著的艺术家之一,沈周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当其在世之时,便已蜚声吴门乃至两京。

  全书以江南为主题,以苏州为核心,围绕名胜、风物等具体内容,展开叙述。一方面因为沈周本人长期生活、游历于此,另一方面亦是因为围绕着他,一个明代中前期的文人集团得以显现。

  这是一部沈周的交游史与视觉经验史,为理解相关艺术作品,包括书画与诗文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解方式。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80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2盛煌注册